省重点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作者: 佚名   审核人:    信息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 2016-10-30

盐城工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主要依托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始建于1978年,1993年被批准为国家高工专首批高等工程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12年被批准为省重点专业开始建设。2005年,“应用化学”作为二级学科被确立为省重点建设学科,在此基础上,2011年“化学工程与技术”被确立为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开始立项建设。经过五年多时间的培育、发展和完善,目前,学科方向得到了凝练、学科特色更加鲜明,学科团队建设与科学研究取得明显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学科方向

策应江苏沿海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凝炼四个学科方向。化工是江苏省着力推进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盐城市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盐城化工产业在盐化工、农用化工、医药化工、石油化工等领域特色鲜明。但是随着大量重污染、高能耗化工企业快速向沿海转移,引发环境问题使得江苏沿海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策应沿海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和盐城发展特色新型化工产业链的目标,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立足原有的学科基础,围绕生物功能材料、化学分析设备的微型化与集成化、绿色化工和环境化工等研究领域,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四个科研学术方向。

学术团队

学科按照学科方向建设学术团队,注重培养团队科研人员年龄、学历和职称的合理。学校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积极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建设期内共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名,其中有国外留学经历人才6名,聘请企业实践指导教师20多名,柔性引进教授3名。学术团队建设期间,新增教授5名和副教授12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培养人选2名,入选校级人才工程项目8人。形成了一支在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都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既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又不乏活力和创造力。团队之间既有方向、分工和职责,又相互共享平台资源,人员交流协作,各展所长。2013年,“微全分析技术”科研团队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015年,学科成员参与的“工业烟气监测技术”科研团队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人才培养

学科坚持教育部“卓越计划”工程教育理念,按照“卓越计划”本科与硕士的工程人才培养标准,结合化工行业的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科人才培养

◆明确卓越培养理念,构建创新培养模式

学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知行合一”的方针,按照“卓越计划”的培养理念,增设本科生累计不少1年的企业学习环节,优化“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的课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化工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工程技术,一年的实践教学重在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实践技能和初步开发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企业、教师”共同参与,“平台、模块、专业”相互支撑,“实验、实践、设计”三维一体,构建了以教师科研项目为载体,以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课题组制和大学生创新计划为保障,以提升工程能力为导向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

◆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强化应用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的引导效应,通过学院化工设计竞赛、化学化工实验技能竞赛的选拔组织参赛队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近三年,获省优秀毕业论文(设计)3人次,获全国、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48项。学生荣获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化工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华东赛区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化学化工实验技能竞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江苏省大学生挑战杯二等奖1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奖3项。

◆整合学科建设资源,搭建专业建设平台

学科支持教师利用学科资源优势,加强专业建设,注重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在研的课题项目,更新充实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结合“科研助手”和“导师制”,实施“毕业论文设计与课外科技活动一体化”的培养工程,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利用高水平学科平台良好的科研硬件资源,实施开放与共享制度,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机会。在化学工程与技术优势学科的带动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201210月获批为江苏省重点专业建设点。

◆创新实习实践方式,提高学生就业水平

本学科注重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企业建立了28家校企联盟,根据企业生产工艺和生产特点开设多门选修课程,创新实习实践方式,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毕业生就业率近五年一直保持在98%以上,就业岗位与我们的培养目标一致,有50%以上从事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工作,专业对口率近70%毕业生素质高,基础扎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学生近五年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占本科生数量比例达20%以上,研究生阶段高校反馈给我校信息一致认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强。

研究生培养

本学科自2003年起开展与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常州大学等11所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现有兼职研究生导师28名。建设期内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已毕业96人,现有在校研究生54人;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开始挂江苏大学招收“全程自主培养”研究生,现有11名在校学生。在研究生培养中,学科按照教育部“卓越计划”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以应用型高层次化工人才培养为目标,探索并实施与“卓越计划”相融通的“能力牵引、项目绑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人才培养体系的工程特色,即:从企业的实际工程问题或者教师“应用型”科研项目中,遴选适合研究生承担的项目,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选定的项目经导师同意并报批后,“绑定”学生培养全过程;学生按照项目要求选择相应理论课程,进行相应企业实践,最终完成毕业设计。研究生发表科研论文达12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22篇、以第二作者发表的SCI论文34篇;申请和参与申请的专利46项、授权20项。经过对毕业生的社会调查与不完全统计,研究生毕业后除了继续读博士或者海外深造外,主要就业领域是进入企、事业单位任职从事研发工作。

科学研究

学科围绕学科研究方向,围绕地方化工行业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和制度,健全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学科建设在项目申报、论文专利、科研获奖、成果转化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纵向立项项目增加,横向科研快速发展

依托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本学科近五年各类纵横向到账经费达4890万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2项,其中面上项目2项;获得江苏省科技厅的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项,学科建设期内,纵向课题到账总经费达1530万元。

学科围绕学科方向,服务于区域经济和地方社会发展,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横向科研快速发展。戴勇获得科技部星火计划《新型微生菌制剂生物有机肥料的开发及应用技术研究》,许琦于2011年和2012年分别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基于壳聚糖衍生物树脂的工业废水重金属资源化技术与成套设备》和《基于壳聚糖衍生物树脂的工业废水重金属资源化技术与成套设备》。学科建设期内,共获得江苏省科技厅产学研前瞻性项目11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

◆加强基础研究,注重知识产权

“十二五”学科建设期内,本学科的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都明显提高。自立项以来,SCI源期刊论文194篇,I IISCI的论文61篇,其中影响因子超过4.0的有25篇。引用次数大于8的论文有35篇,其中单篇最高引用次数达到65次。特别是近3年,SCI收录的第I分区和第II分区的论文数显著增加,说明本学科的学术论文质量大幅度提高,学术水平也相应提升。

学科积极实施知识产权和创新驱动战略,立项以来,申请发明专利100项,其中获得授权的共49项。申请和授权专利的数量呈逐年攀升的趋势。专利质量和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不断提高,如唐兰勤的授权专利《一种叶黄素微胶囊的制备方法》获得首届世界发明创新论坛金奖;蔡照胜的授权专利“一种利用四丁基溴化铵结晶母液制备三丁胺的方法”,成功转让于阜宁县安勤化学有限公司,使每吨结晶母液为企业带来5000余元的收益。

◆科技产出硕果累累,成果质量明显提高

在科研获奖方面,王伟、祁刚、许琦和丁建飞分别获得了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十二五”学科建设期内,共获得盐城市科学技术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6人次,三等奖6人次;获得盐城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3人次。颜秀花老师获得江苏省造纸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优秀学术论文,李红波老师在扬州大学的博士论文入选江苏省2013年度优秀博士论文名单(100篇)。柏云杉老师参加了第三届高等学校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评选及优秀作品展示活动。

◆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本学科先后与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成功转化科研成果27项,取得丰硕的成果。科研成果《咪唑类医药中间体的合成及工业放大研究》以自办盐城康乐裕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形式,对技术成果进行推广。此外科研成果《循环水电化学净化处理技术方法》、《4,4’—二硝基二苯醚的合成工艺设计与开发研究》、《四丁基溴化铵结晶母液制备溴化钙工艺开发研究》、《铝型材绿色电氧化着色研究》分别转让给了中国石化北京燕山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华伦化工有限公司、阜宁县安勤化学有限公司、江苏中展车辆配件有限公司,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累计为所服务的企业每年新增销售近3亿元,利润3000万元以上,新增就业150名。祁刚老师的产学研项目《高附加值咪唑中间体的合成和工业化 》与江苏康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项目成果成功转化,每年新增销售2500万元,利润475万元,新增就业25名。

学术交流

本学科紧紧围绕“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对外开放策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15人次,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25人,在国外参加进修访问的教师5人。201375日至9日与中山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在广州联合主办“国际可再生清洁能源的电化学材料和技术大会”,通过主办和参与这次会议,扩大了本学科的影响。20141212日至14日,学科承办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2014年分析化学学科发展及海洋滩涂生物分析高层学术研讨会”,会议对学科的科研层次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学科“微全分析技术”方向带头人王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国际合作的项目《微流控芯片应用于环境中有机磷化合物检测》获得江苏省科技厅立项。另外,他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Swee Nign Tan正在合作撰写英语丛书Biosensors Based on SolGel-Derived Materials ()2015年,学校与法国巴黎大学以及意大利罗马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专业互派教师,互相接受留学生,两校正在进行深度交流合作。

教学科研基础条件

在“十二五”期间,投入100多万元经费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出版了基础理论课的教材2部,专业理论课教材2部,专业实践实训课教材2部,专业实验课教材1部,修订了实验教程1部,其中邵荣主编的《新编化学化工专业英语》于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方海林主编的《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助剂》于2015年获省重点教材立项建设;获得教学改革、专业改革、课程改革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27项,市级规划课题1项,学科成员崔刚参与的教学改革项目《能力导向,多元培养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本学科成员黄连荣主讲的微课《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及其后果》获得了江苏省微课比赛三等奖。

在“十二五”期间,本学科建立和完善了江苏省海洋滩涂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江苏省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环境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工材料类科研服务平台、大学科技园等科研平台,通过各种渠道的资金,投入了5000多万元用于仪器设备的配备,实验室面积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实验室面积达10000m2,学科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与国内外同类学科优势与特色的比较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我校首批重点建设学科之一,是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依托本学科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江苏省重点专业,学科凝练的4个学科方向特色鲜明,完全符合江苏沿海化工产业发展方向,契合盐城区域经济和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盐城有5个化工集中园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建设期内,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已经趋于完整,并在相关的研究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如清洁化工工艺及催化材料研究方向,整合环境学科资源,围绕烟气治理和沿海滩涂保护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形成学科发展的沿海地域特色。

◆学科不断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凸显工科应用特色,与多家企业在学校共建研发中心,引导和支撑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依托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生态建材与环保装备”平台,在多元协同,开展应用型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学科促进该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学科建设,已经初步形成地方政府-学校-科技型企业互动共赢的特色三螺旋体系,在校企合作方面,形成的“能力导向、多元培养”本科生培养模式和“能力牵引、项目绑定”研究生培养模式,彰显出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09-2018 盐城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211号 盐城工学院建军东路校区 邮政编码:22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