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波教授在美国《Analytical Chemistry》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 邵景玲   审核人: 奚新国   信息来源: 化工学院    发布时间: 2020-05-13


 

近期,我院李红波教授为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Superparamagnetic nanostructures for split-type and competitive-modephotoelectrochemical aptasensing”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以盐城工学院第一单位发表(doi.org/10.1021/acs.analchem.0c01831)。该成果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505117, 21675140, 21775135)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61309)资助下完成的。

传统光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通常采用光电信标、探针、靶标在电极上组装,该策略不可避免地导致耗时长、选择性有限、稳定性和重现性不高等缺陷。针对这些缺点,该工作利用Fe3O4@SiO2@CdS-DNA1、CEA核酸适配体和信号元件SiO2-Au-DNA2组成的三明治式结构开发了一种独特的分裂型、竞争式光电化学传感器,用于癌胚抗原CEA的高性能检测。低浓度CEA的竞争触发即可导致三明治式结构解开,在外磁场作用下实现了超顺磁Fe3O4@SiO2@CdS-DNA1颗粒的快速提取,进而在电极上高密度有序组装。该方法显著地提高了传感器的特异性。可控、单分散的功能材料为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重现性提供了保证。这种简练的设计还可实现磁光复合材料Fe3O4@SiO2@CdS-DNA1和信号元件SiO2-Au-DNA2的回收使用。该策略不仅为CEA免疫传感器提供了替代方案,而且为高性能光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开辟了新方向,促进了分析化学学科发展。

李静副教授参与了该工作的设计并对论文进行了修改,该论文的主要实验工作由研究生徐凌秋同学完成。

《Analytical Chemistry》杂志是美国化学会旗下的学术期刊,致力于在分析化学的所有分支传播原创知识。该杂志为分析化学学科TOP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6.35,SCI一区。该论文得到了编辑Ciara K. O’Sullivan教授和同行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Significance: Top 5%; Originality: High; Broad Interest: High; Technical Quality: Top 5% )。

 


近三年来,李红波教授课题组可控制备了一系列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并将其用于环境毒素光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其工作以盐城工学院为第一单位,李红波教授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美国化学会旗下的学术期刊上发表(Anal. Chem. 2020, 92, 4094-4100; ACS Sens. 2019, 4, 2724-2729; Anal. Chem. 2018, 90, 5496-5502)。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09-2018 盐城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东路211号 盐城工学院建军东路校区 邮政编码:224051